文︱陆弃
近年来,随着全球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,美国和欧洲之间的防务开支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。立陶宛候任国防部长萨卡利埃内近日在纽约公开发声,毫不避讳地批评美国在全球防务开支中占比过大,欧洲作为美国的盟友,不能再继续当“甩手掌柜”。萨卡利埃内的言论直击美国在全球军事负担中的不成比例贡献,言辞激烈地表明了欧洲需要对自身的防务负更多责任的立场。此番表态,实际上不仅仅是立陶宛的声音,它反映出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对美国“买单不公”的深刻不满,也为未来全球安全格局的重塑埋下了伏笔。
从特朗普到萨卡利埃内,防务负担的不公已成为美欧关系中的一个显性矛盾。美国在北约中的支出几乎是欧洲所有成员国的总和,这种不平等的防务负担显然让欧洲在经济上背上了沉重的负担。美国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全球领导者,而欧洲则常常充当着“免费搭车”的角色。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不满,直接威胁北约盟友,如果不按时交纳“会费”,美国将考虑退出北约。这一言论虽出自前总统之口,但却掩盖不了其背后实质的美国防务政策诉求。美国早已不再是那个愿意为盟友倾囊相助的超级大国,尤其是在财政赤字和国内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,要求欧洲更多出钱、出力已成为美国的“非正式外交政策”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特朗普的强硬言辞虽已消失,现实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立陶宛的萨卡利埃内代言了那些不满的欧洲声音,她尖锐地指出,美国的防务支出在西方国家中占比过大,欧洲的贡献比例远远不足,这种局面“对华盛顿不公平”。这种不满,绝非个别声音,而是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对于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潜在质疑。毕竟,欧洲并非美国的“附庸国”,而是应当有权在全球安全事务中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责任。
要知道,萨卡利埃内的言辞并不是空口无凭的理论空谈。她所说的“欧洲必须在防务贡献方面尽自己的责任”,实际上指向了北约成员国过去几十年在防务领域的懒散态度。按照北约的标准,成员国的防务开支应当达到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2%,然而,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国家仅满足这一标准的部分要求。美国在北约的军费支出占比常年维持在70%以上,而其他欧洲国家,尤其是经济相对较强的德国、法国和英国,防务预算远低于预期。在这个情形下,美国的“负担”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全球安全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出于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,要求其他国家共同“分担”这份责任,然而,欧洲长期以来却在这方面充耳不闻,置身事外。
尤其是特朗普提出“如果不支付账单,美国将退出北约”之后,这种矛盾便进一步公开化。特朗普言之凿凿,欧洲若不履行自己的防务责任,美国就有退出北约的“选项”。这一言论的背后,正是美国越来越强烈的“去中心化”战略——美国希望减少对全球防务的财政支持,而将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。这不仅是对北约盟友的一次“敲打”,更是对美国政府财政压力的回应。而萨卡利埃内的言论,恰恰是欧洲国家在这种压力下发出的“回击”信号。
萨卡利埃内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。事实上,立陶宛作为一个小国,已经开始在防务开支方面迈出大步。她表示,立陶宛明年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将维持在3.5%,并且未来计划进一步增加至5%。相比之下,其他欧洲大国如德国、法国的防务开支则显得尤为保守,德国防务预算甚至多年未能突破GDP的1.5%。这也是萨卡利埃内敢于直言不讳,批评美国对欧洲防务开支贡献的不满原因。她显然认为,欧洲若要在全球安全事务中占据一席之地,必须在防务开支上先做出表率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萨卡利埃内的言辞背后,隐藏着对俄乌战争的深刻担忧。她明确表示,如果欧洲或美国幻想通过“冻结”战争来迅速结束俄乌冲突,那俄罗斯的扩张野心将永远无法遏制。她警告说,俄罗斯正将自己的经济模式从和平时期转向军事经济,这种转变并非短期内因乌克兰问题而产生,背后是俄罗斯长期以来对帝国扩张的渴望。她的这一警告,显然是在提醒西方世界,乌克兰之战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欧洲的未来安全格局,不能让俄罗斯从中受益。
然而,西方国家的战略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,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特朗普时代的威胁尚未真正落地,但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不断推进,欧洲的安全形势愈加严峻,恐怕也不会再容忍被“搭便车”的局面。萨卡利埃内的发声,正是欧洲开始觉醒的信号——欧洲必须为自己的防务负起更大责任,不能总依赖美国“做大包”。
结语:萨卡利埃内的声音不是孤立的,她代表了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对美国全球防务支出“不公平”分担的反感。美国的“全球警察”角色是否还能继续下去,欧洲能否真正独立承担起更多责任,这将成为未来全球安全形势变化的关键。北约的未来,或许真的需要一次彻底的“改革”。
发布于:江苏省